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召開首次「日本成長戰略會議」,政策涵蓋勞動市場改革、加薪環境整備等8項跨領域課題,以及AI、半導體、造船、量子、國防產業等17個重點投資領域
據日本內閣官房公布新聞稿及經濟新聞等媒體本(2025)年11月11日報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於11月10日在首相官邸召開首次「日本成長戰略會議」,除成長戰略擔當大臣城內實等相關部會閣員外,並邀請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會長筒井義信、日本勞動組合總連合會會長芳野友子等12位民間專家學者與會。
會中針對日本政府「戰略本部」先前確立的涵蓋勞動市場改革、加薪環境整備等8項跨領域課題,以及17個重點投資領域(包括 AI、半導體、造船、國防產業等),進行研議及彙整優先推動重點政策如下:
跨領域課題:
新技術立國.競爭力強化:研議修訂「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以強化供應鏈韌性、確保基礎設施服務穩定等;支援國家間協議下重要技術的共同研發;強化對年輕研究員與創發性研究的支援;研議強化產學合作、共同研究據點等制度與研發稅制;研議創設鼓勵大膽設備投資的稅制及促進國內高附加價值型設備投資。
勞動市場改革:研議促進待遇改善、勞動力流動趨勢;全面掌握「工作方式改革相關法」實施五年後的成效,以及研議勞動時間法規的政策方向。
改善加薪環境:針對2026年春季勞資談判,進行政勞資意見交換;透過「加薪促進稅制」提高加薪動能;考量物價上漲等因素,檢討公部門採購單價;擴大導入低價投標調查制度;強化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的業務改善與設備投資等支援,特別針對人力短缺行業;設置「生產力提升支援中心」等支援體制;優先支援改善醫療、照護機構的經營體制與職員待遇;增加重點支援地方補助金,以支持地方政府對加薪的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提供援助。
戰略投資領域:
造船:制定「造船再生藍圖」,確保自主性與優勢性;大膽支援擴大生產能力的大規模投資;依「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指定為特定重要產業,協助加強生產基礎與研發。
數位、資安:強化產業網絡安全對策,培育具備高度應對能力的人才;推動因應網路上虛假、錯誤資訊流通的技術研發與實證。
食品科技:集中推動包括農地大型化、共同設施重組、導入智慧農業技術、新品種開發、培育出口產地等農業結構轉型;促進投資完全密閉型植物工廠與陸上養殖設施;加速智慧農林漁業發展,導入AI、機器人等智慧技術。
資源.能源安全保障.GX: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重啟核能電廠,並儘早利用次世代創新反應爐;推動原子能防災對策;在與地方共存的前提下,積極導入風力、地熱等再生能源;加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發與市場推展;研議促進大規模電源與區域互聯線、地方主要基幹電網;加速南鳥島周邊海域稀土開發生產。
核融合:依據融合能源創新戰略,加速研發以期在2030年代進行發電實證為目標;推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ITER)計劃等,並將成果回饋國內。
重要礦物、關鍵材料:擴大「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中重要礦物的指定範圍。增產永久磁鐵及協助研發稀土用量較少的磁鐵;強化稀有金屬礦山開發、精煉的出資、補助及國家儲備;依「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指定磁感測器為特定重要物資,協助加強生產基礎設施與研發。
國防產業:研議進一步強化國防產業的政策,包括改善有助於軍民兩用開發、生產的環境,並推動與同盟國、理念相近國家的供應鏈合作。
其中為推動「新技術立國與競爭力強化」將訂定「創設鼓勵大膽設備投資的稅制」,預計納入考量的措施包括(一)將國內設備投資的一定比例從企業法人稅額中扣除的稅額抵減;(二)導入「即時折舊」,允許企業在設備投資發生的首年度將全額費用一次性列為折舊費用,以大幅減輕企業在首年度的稅務負擔。
另,鑑於過去設備投資稅務優惠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對象,內閣府建議將稅制優惠擴大適用於大型企業,以提高企業整體的設備投資意願。同時透過提高國內經濟的成長預期等,設法將日本企業原本傾向海外投資的意圖,重新導引至國內投資,以舒緩產業空洞化與國內加薪遲緩等問題。
綜整外界對於首次日本成長戰略會議與經濟因應政策的疑慮,摘要分析如下:
財政矛盾:由於推動經濟因應對策需要龐大資金投入,擴張性財政支出恐加劇國家債務危機;新設稅制優惠措施與廢除低效租稅特別措施的財政承諾相違背;大規模投資難以在堅持「基礎財政盈餘化」的前提下實現。
產業政策與市場風險:由政府主導的產業振興並無法保證成功,反而可能浪費資源;過度保護恐阻礙企業的正常新陳代謝;加薪稅制的效果頗有爭議。
投資稅制的效果與公平性:稅制結構恐更複雜,引發公平性爭議;新稅制缺乏創新性,恐淪為重複或效益不彰的政策。
勞動市場改革的反彈:放寬工時管制與「工作方式改革」目標背道而馳,面臨勞工團體的堅決反對,恐損害勞工健康與權益。
跨領域執行的挑戰:政策涵蓋17個戰略投資領域和8項跨領域課題,執行上存在高度複雜性及難度,需要進行跨部門協調;倉促推動「優先執行重點政策」,可能因缺乏完整藍圖與評估,導致政策失誤的風險。(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